<rp id="c8wi2"><ruby id="c8wi2"><input id="c8wi2"></input></ruby></rp><button id="c8wi2"></button>
<button id="c8wi2"></button>
  • <progress id="c8wi2"><track id="c8wi2"></track></progress>

    <th id="c8wi2"></th>
  • <dd id="c8wi2"><pre id="c8wi2"></pre></dd>

    上饒新聞網

    -- 新聞:0793-8224621 --

    數字報刊 微信公眾號
    首頁> 上饒旅游 > 出游寶典 > 正文

    “鳥中大熊貓”的選擇

    2023-10-20 10:05:00  |  來 源:上饒日報  點擊:

      本報記者 蔡文逸

      乘著竹筏在婺源縣月亮灣景區溯流而上,秋口鎮王村石門自然村的水口林郁郁蔥蔥。在連片的參天大樹中,那一株“一半枯木一半春”的楓楊樹格外引人注目。

      為何不將枯樹清理?婺源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辦公室主任張鳳鶯一語道破:這里是濕地公園,雖然有的樹木自然老化,我們還是會尊重原生態,保護好一草一木。

      原來,石門自然村月亮灣竹筏碼頭是婺源饒河源國家濕地公園所在地。這個濕地公園面積300余公頃,全部為天然濕地,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重要濕地名錄》。

      在這片濕地里藏著一個“精靈”、古樹和村民的綠色之約。

      羽色靚麗、叫聲婉轉的藍冠噪鹛是一度消失了70多年“鳥中大熊貓”。1919年,婺源發現3只藍冠噪鹛標本后,從1923年之后的長達70余年里,再無藍冠噪鹛發現記錄。直到2000年這群“消失的精靈”再次現身。

      全球種群數量僅有250余只的藍冠噪鹛,膽小卻又喜愛熱鬧。為了抵御天敵、保證食物充足,它們選擇集聚在村落周邊的生態闊葉林中筑巢。被選作棲息場所的古樹,多為樹齡在500年以上,雖已年老,但枝繁葉茂,能提供充足的活動空間和良好的隱蔽條件,還有豐富的食物來源。

      這一次,對生態環境“要求嚴苛”的藍冠噪鹛選擇石門村口的汀州作為棲息地,石門村被婺源列為藍冠噪鹛自然保護小區。每到春季,藍冠噪鹛便會如約而至,在此“安家”繁衍。

      一次次的選擇絕非偶然,背后折射出了生態環境改善的風向標。走進石門村,白墻黑瓦的徽派民居院落中,一簇簇三角梅花開正艷。得益于持續開展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垃圾分類推廣活動,以及廁所革命、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深入實施,這個居住著512名村民、面積約4平方公里的千年古村整潔舒適,生態和諧。

      “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駐秋口鎮王村工作隊隊員程成愛介紹,村民們自古就有“殺豬封山”“生子植樹”的傳統習俗,村里還將生態保護和愛鳥、護鳥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并自發成立藍冠噪鹛、白腿小隼等護鳥隊。

      今年5月,村民老熊在參與護鳥巡邏中,發現了一只墜地受傷的藍冠噪鹛雛鳥。“它小小一只,躺在村口觀鳥亭旁的草地上動不了,發現后我們立刻聯系救助人員前來檢查。”老熊說,在經過檢查發現并無大礙后,他們就把小鳥放在了旁邊更空曠的草地上,沒一會兒,鳥媽媽就飛了過來,帶著小鳥試飛幾次后,就飛走了。“那是我離藍冠噪鹛最近的一次。”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精心呵護之下,石門村民養育出了一片原生態落葉喬木林,郁閉度達到95%,藍冠噪鹛呈現多年來少有的“鳥丁”興旺景象,也吸引了眾多愛鳥人士、鳥類攝影愛好者和觀鳥游客,最多一天接待1萬余人次。


    免責聲明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视频,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无风险,a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rp id="c8wi2"><ruby id="c8wi2"><input id="c8wi2"></input></ruby></rp><button id="c8wi2"></button>
    <button id="c8wi2"></button>
  • <progress id="c8wi2"><track id="c8wi2"></track></progress>

    <th id="c8wi2"></th>
  • <dd id="c8wi2"><pre id="c8wi2"></pre></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