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0793-8224621 --
鵝湖書院,這座位于江西省鉛山縣鵝湖鎮的古老學府,見證了中國古代學術的繁榮和思想交流的盛況。作為古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鵝湖書院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是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
鵝湖書院正門 全媒體記者鄔強攝
鵝湖書院位于鵝湖山北麓,原名荷湖山,因山上有湖,湖中荷花茂盛而得名。在東晉時期,一位隱士在荷湖山上養了一只紅鵝,后來紅鵝飛升天空,化作一道云霧,留下鵝去湖空,于是荷湖便改名為“鵝湖”。
在唐代的大歷年間,峰頂禪寺在鵝湖山上建立,后來又在山下建立了仁壽院。由于山名而將仁壽院改稱為鵝湖寺。南宋時期,朱熹、呂祖謙及陸家兄弟等學者在鵝湖寺進行講學和辯論,留下了“鵝湖之會”的佳話。為了紀念這次著名的學術交流活動,后人在寺旁建立了“四賢祠”。
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宋理宗皇帝賜名“文宗書院”。到了明朝重建時,書院被稱為“鵝湖書院”。鉛山縣的鵝湖書院承載了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見證了中國古代學術的繁榮和發展,同時也體現了古代文人雅士的交往和思想交流。
書院內門樓 全媒體記者鄔強攝
鵝湖書院建筑群位于山南的漸升臺地上,占地8000多平方米,整體坐南朝北。這種朝向在我國的古建筑中并不常見,這是由當地的山勢地形所決定的。該書院四周有龍、虎、獅、象四座山峰環繞,猶如守護神一般,彰顯著這一理學圣地的神秘與莊嚴。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呂祖謙為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陸九齡“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會面,相約鵝湖進行學術交流。此后三天,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激烈辯論,場面盛極一時,史稱“鵝湖之會”。
書院內狀元橋 全媒體記者鄔強攝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著名愛國詞人辛棄疾與愛國主義思想家陳亮同游鵝湖,會于鵝湖寺,他們“長歌相答,極論世事”,共商復國大計,史稱“鵝湖之晤”,也稱之為“第二次鵝湖之會”。
據中國書院學會理事、鵝湖書院分管負責人葉正林介紹,鵝湖書院歷經數百年,依舊保持原貌,整體結構完整,是書院實物遺存中難得的得以完整保存的典范。1957年 7月,它被列為江西省首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 6月,升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這里還是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大學中國政府文化發展戰略研究基地、江西省社會科學知識普及宣傳基地、臺灣鵝湖月刊交流研究基地、上饒師范學院朱子學研究所研究基地以及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鵝湖書院作為書院實物遺存中難得的得以完整保存的典范,它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還為人們提供了學習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場所。
“持續辦好鵝湖書院文化交流交往活動與朱子文化研學教育活動,發揮好鵝湖書院作為世界朱子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場所作用。”上饒市鵝湖書院景區黨工委書記、鉛山縣鵝湖鎮黨委書記石建彬在談及書院文化交流時說,“作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我們每年都會接待許多華僑學子。讓他們追尋中華文脈的浩瀚,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石建彬表示,鵝湖書院作為思想辯論的策源地,未來,鵝湖書院將繼續致力于打造中國乃至世界的辯論高地,并積極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它將不斷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為推動中國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