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0793-8224621 --
10月22日是紅軍長征勝利87周年紀念日。為了弘揚偉大的紅軍長征精神,本報記者在上饒林和順博物館,看到了兩件紀念長征勝利的瓷器,一件是茶壺,一件是茶杯。它們曾在數位老紅軍家珍藏。記者采訪了這兩件瓷器的多位主人,他們都是紅軍革命先輩的后代,探秘這兩件瓷器上的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故事。 這是我國較早宣傳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瓷器,于1956年景德鎮出品。兩件瓷器中的茶壺上印有《岷山壯跡》油畫,還有毛澤東《七律·長征》詩,落款是吳寄甄;而茶杯上印有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落款是姜允端。這兩件瓷器作品將在南昌參加以“瓷壺溢滿抗戰情”為主題的新四軍駐贛辦事處與上饒抗戰瓷器展。 據了解,吳寄甄、姜允端成名于新中國成立前,創作這件長征主題作品時正是其藝術鼎盛時期,作品制作難度大,是老藝人一生精品之一。據了解,姜允端常給珠山八友及當時的瓷繪藝人瓷上寫字,在當時深得尊敬。他在此茶杯上錄下了毛澤東《沁園春·雪》這首詞。吳寄甄是瓷繪名家,擅長人物瓷畫,所繪人物形象夸張靈動,開相皆奇,神形具備,風格鮮明。這兩件瓷器伴隨著老紅軍出席過無數次宣傳紀念長征勝利的大會,參加了各種豐富多彩的革命傳統教育課,是真正意義上的紀念紅軍長征北上抗日的瓷器。 在上饒林和順博物館,老紅軍劉建華兒子劉魯明、池上壽兒子池梅、羅友林兒子羅合毅,老八路劉德敏兒子劉智勇、李文西兒子李明,新四軍(抗美援朝冰雕連連長)王永和兒子王志宏等通過多種方式接受了記者的采訪。他們說,作為紅軍革命者的后代,時刻不忘革命先輩的重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定要將偉大的長征精神代代傳承下去,他們向記者回顧了他們父輩的英雄事跡。 池梅回顧了他父親池上壽戰斗的一生:池上壽是江西興國人,1903年出生,1926年跟隨做裁縫的姐夫搞農運,1933年4月入黨,5月6000余農民赤衛隊、工人糾察隊作為興國模范師整體加入紅軍,成為紅三軍團6師16團3營8連戰士,長征時任機槍連黨支部書記。湘江戰役后,被整合到紅十一團機槍連,到達陜北后任團政治部指導員??箲鸨l后任115師686團特務連排長。1949年,江西解放后先任袁州(宜春)軍分區后勤部政委,1952年任上饒專區公安大隊政委,1955年離休,1991年逝世。 池梅回憶說,他父親離休后主要工作就是到機關、企業、學校講紅軍長征故事,那把壺和那只茶杯都曾成為他父親講故事的道具。有一次,一位學生指著《岷山壯跡》油畫問:“爺爺,這里哪位是你?”池上壽說:“畫上哪一位都是我們,是我們紅軍的代表,不是哪一個具體人。”池上壽隨口朗誦了壺上毛主席《七律·長征》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他總結說:“這幅畫既畫了我們破爛的穿著,更描繪了我們的精神斗志。”自那以后,上饒大街小巷認識他的人都親切地叫他“紅軍爺爺”。 李文西是這兩件瓷器的第一個擁有者,他兒子李明說:“我父親是八路軍,沒參加長征,但我們一家非常珍視長征精神。父親常說,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沒有共產黨,沒有毛主席,這樣的長征勝利是不可能的。”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紅軍長征史就是一部艱苦奮斗史,弘揚長征精神,就必須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自覺抵制腐朽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在最困難的長征中,共產黨人胸懷天下,1935年1月,毛澤東在遵義大會上宣講北上抗日的主張及其意義。1935年6月,日軍侵占華北地區。1935年8月1日,共產黨發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停止內戰,抗日救國。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軍歷經艱難跋涉,沖破重重險阻,在會寧實現勝利大會師。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紅軍主力轉移到了民族解放的最前沿,為后來的抗戰勝利奠定了重要基礎。紅軍長征是一次高舉著北上抗日旗幟的戰略轉移。“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的第二年,紅軍正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挺進抗日前線。在南方八省堅持游擊戰的游擊隊也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東進抗日。 劉魯明說:“我們家把這兩件寶貝貢獻出來,就是要讓長征精神引領著我們國家民族繼續前進。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風雨同舟,生死相依,涌現了數不清顧全大局、團結協作的感人故事,軍民團結如一人是我們勝利的法寶。” 羅合毅說:“長征中,紅軍戰士堅韌不拔、永不言棄,鑄就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靈魂,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始終催我們奮進。” 重組后冰雕連首任副連長王永和的兒子王志宏說:“我父親說,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的勝利,就是長征精神的延續,是萬里長征的一步,為了國家、為了人民,他們可以犧牲自己。” 劉智勇說:“提起長征精神,我們這些能夠迎接革命勝利的老革命后代,不能有自己的優越感,更多的是擔當,要不忘革命者的初心,為我們國家的發展多作貢獻,讓長征精神照亮我們前進的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為奮力譜寫全面建設現代化上饒新篇章作出應有的貢獻。(鄧根飛 記者 操園官文/圖) |
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